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县域经济 >> 内容阅读
一粒蓖麻籽走12道工序 利津拉长链条做活“乘法农业”
来源:种子网           2005年10月05日   阅读:

  □记者 魏东 通讯员 张吉山 报道    本报利津讯 一粒小小的蓖麻籽能够分解成12道工序,效益翻了二三倍。在利津县顺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记者看到工人将收购来的蓖麻籽先进行轧油,再进行精炼,分解成一级蓖麻油+氢气,经脱色后提炼出氢化蓖麻油,然后再加工成十二羟硬脂酸;生产过程中排放出来的废水经回收后,又可提炼出甘油和硫酸纳;残渣饼粕还可做成上好的饲料。   利津县坚持农业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把主要精力放在拉长农业“链条”上,靠增加“链条”环节上的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被称为“乘法农业”。   “乘法农业”激活了利津经济。该县有“中国芦笋之乡”之称。过去,利津人卖芦笋,现在却很少卖了。他们算了一笔账:一公斤芦笋市场价格不足4元,可如果制成芦笋罐头,效益能提高5倍;一瓶用芦笋酿制的“绿洲醇王”白酒卖到120元。依托当地芦笋生产基地,该县以芦笋做原料,兴办芦笋加工厂、酒厂、酱菜厂、茶坊等企业,一根芦笋要进大大小小20多个车间。已注册芦笋汁、芦笋罐头、芦笋酱菜、芦笋茶、芦笋酒5大系列30多个品种的芦笋保健饮食品商标,产品出口韩国、日本、荷兰及东南亚等国。   过去靠养鱼卖鱼为生的渔民如今也算起了“乘法账”。刁口乡渔民将养殖的河豚鱼进行分解,从鱼胆、鱼血、卵巢、胰腺中提取“毒素”,然后再将鱼片进行加工包装,出口日本,赚取外汇,效益增了十多倍。目前,全县围绕拉长农业“链条”新上龙头企业268家。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25元,同比增长329元,同时解决了1.2万农村劳动力就业。 编辑: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