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农业高新 >> 内容阅读
科技是致富的“金钥匙” 三农工作述评
来源:种子网           2005年10月05日   阅读: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讯 今年青海省的农牧业生产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创新基层农牧业科技推广机制,以“科技入户”和增强服务功能为切入点,突出劳务技能与实用技术推广,使农牧业科技含量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农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近年来,农业科技要素对我国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目前已达到45%,超过了土地、劳动力及物质投入要素的贡献份额,上升为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不言而喻,在青海,要保证农牧民增收,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牧业发展后劲,其支撑点也在于推进科技进步。 实践证明,这些年来,青海省农牧业生产依靠科技,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一大批先进实用技术在农牧区得到推广,农牧区生产条件大大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农牧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牧业生产力水平,改变了农牧区生活方式和农牧区面貌。 如今,在农村,科技已成为我省广大农民打开增收致富之门的“金钥匙”。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桥头镇向阳堡村农民刘生庆在未参加科技培训前,由于不掌握施肥的方法,种植的西红柿苗子全部被烧死,颗粒无收。自从去年在农业专家那里学会了苗期管理、病虫害防治和施肥等蔬菜种植的科学知识后,他种的菜病虫害少了,苗子壮了,种出来的西红柿又大又圆,每公斤比别人多卖2角到4角钱。从科技培训中尝到甜头的他激动地对县蔬菜工作站的技术员说:“是科学技术帮助了我。没有你们提供的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我不可能走上致富路,今后我还要多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今年以来,我省继续以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农村牧区稳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秉承“科技支农、科技富农”的思路,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全省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大了科技推广力度和对农牧业生产科技投入力度。针对县乡科技服务手段落后、方式单一、效果不明显等实际,我省今年分别在具有代表性的6个县开展了不同模式的县乡农牧业科技推广机制创新和综合服务试点工作,组织实施了互助县100个示范村、1000个示范户的“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在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方面,截至6月,全省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00多期,培训专业技术干部1100多人,培训农牧民技术骨干1700人,培训农牧民35万人次以上;在良种推广工作中,计划安排资金800万元,上半年到位资金700万元,共落实优质蚕豆出口基地5.21万亩,优质油菜生产基地10.1万亩,优质专用型脱毒马铃薯生产基地10万亩。同时建设各类作物繁制种基地40.7万亩。完成黄牛改良2.5万头、猪改良4.3万头,推广良种鸡170万只,推广后良种牛细管冻精3.8万支,“大通牦牛”通过国家级审定,成为我省乃至全国牦牛改良的优良品种;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物资投入,增强辐射示范效应,今年1至6月份,全省共建设各类农业示范点241个,其中千亩示范田23个,百亩示范田218个,新建牧区暖棚2000幢,农区新建日光节能温室1万栋;在田间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以及畜疫监测、防治方面,科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科技对农牧业的贡献有目共睹,农牧民靠科技增收的重要性也越来越为大家所认识。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青海农牧民文化和技能素质较低,加之我省农牧业科技推广工作起步晚、底子薄,技术缺乏、资金投入不足等限制,农牧业科技培训、技术推广工作的步子不快,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慢等问题的存在,或多或少都影响到科技贡献率的提高,也影响着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只要结合我省实际,逐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青海农牧业生产就会再上一个新台阶,全省广大农牧民也会在科技铺就的增收路上,大步前行。 作者:赵 菁 编辑:田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