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焦作日报
本报讯 我市农机部门紧紧围绕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产增收的中心目标,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装备结构和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狠抓项目建设,以项目带动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以服务确保农机化项目的顺利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今年,全市共争取到部、省农机化项目7个,部、省项目资金达360万元,是历史上我市农机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最多的一年。
这7个项目是:武陟县的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农机装备推进项目,中央财政资金120万元;修武县的保护性耕作项目,中央财政资金40万元;博爱县的保护性耕作项目,中央财政资金50万元;马村区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项目,中央财政资金50万元;孟州、沁阳、温县三县市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项目,省财政资金分别为30万元、35万元和35万元。
我市的农机化水平虽然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但多年来由于投入不足,农业机械老化的问题十分突出,大中型拖拉机由1995年的7636台下降到去年的6630台。如果不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这种状况,不仅我市农机化水平在全省的领先地位将受到威胁,我市的农业生产和农机化水平也将受到很大影响。为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我市农机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向省农机局反映情况,捕捉项目信息,宣传项目在焦作实施的好处,终于使7个农机化项目相继落户我市。同时,为支持我市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今年市财政也拿出150万元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进行补贴。
随着农机化项目的实施,我市的农机作业市场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一是项目资金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农民购机热情空前高涨。到今年三秋前,我市农民共购买大中型农机具1600余台,其中拖拉机421台、还田机310台、旋耕机450台、机引犁400台、小麦免耕播种机80台、玉米收获机16台。农民用于购买农业机械的资金达2831万元。二是农民观念发生了变化,购机不再是只图简单的劳动力转换,而是将其当成一个重要的致富手段。马村区待王镇农民李金钟购买拖拉机后,把一些机手组织起来,组建金钟农机专业合作社,专门从事农田作业,仅今年三秋每台拖拉机就可实现利润6000余元。三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农民选择使用农机作业的余地越来越大。今年我市新增的421台拖拉机都是60马力以上的,在玉米收获、秸秆还田、深耕、小麦免耕作业中,大马力拖拉机比小马力拖拉机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农民更加青睐大马力拖拉机,那些车况不好、马力偏小的拖拉机明显受到冷落。四是集团承包、联片成方作业的情况增多,机车空行、摘换机具的次数减少,提高了作业效率和效益。
作者:史文生 王文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