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9月25日讯 每届果蔬会,都会成为我市农业发展的一道“标识符”。七届果蔬会在我市举办,其发展脉络清晰可见:从最初关注果蔬生产技术这些生产领域的浅层次问题,到关注农业产业化,研究推进农业标准化,果蔬会上的热点话题变得越来越深,越来越新。
本届果蔬会,与会客商、业内专家以及政府官员把
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处于产业发展最前沿的领域,一个与国际果蔬业“零距离”的话题———国际市场准入。
超越国际贸易壁垒的“跨栏跑”
“农产品出口,就是在进行一场不断超越一个个国际贸易壁垒的‘跨栏跑’。”提及市场准入话题,参展的莱阳春雪食品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陈飞感慨颇多:“一只小小的肉食鸡,从2002年底开始,三年之中三次被日本禁止进口,直到现在还只能出口日本熟肉制品。”
在23日举行的市场准入研讨会上,国家质检总局动植司副司长卢厚林这样描述国际果蔬市场准入现状:发达国家规定了严格、繁杂的进境农产品准入及风险分析程序,贸易保护色彩也日趋浓厚,本国果蔬业界对进口产品的抵触情绪甚至可以左右果蔬准入进程。“检疫准入制度已成为国际市场果蔬贸易的前提,难度在逐步加大。”
“农药残留超标,仍是果蔬出口的头号问题。”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处长唐光江分析说,农残超标的主要商品是保鲜蔬菜和冷冻蔬菜。其它有毒有害物质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如脱水蔬菜和调理蔬菜中二氧化硫、甜蜜素等物质残留量不符合进口国家和地区要求等。杂质和微生物也是困扰果蔬出口的顽症。
尽享贸易自由化的便利
“有挑战就有机遇。如果烟台企业能很好地研究食品安全、技术创新、相关政策法规、认证标准等关系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将可尽情地享受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便利,并获得丰厚效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在研讨会致辞中这样说。
如何闯过市场准入这道坎,抢抓贸易自由化机遇?联合国亚太农业工程与机械中心主任芮克现场为果蔬企业“支招”:“最关键的是研究全球标准化生产流程,尊重销售市场的质量标准和贸易要求,建立一整套动态的标准化生产、物流、售后服务网络。”
从本届果蔬会现场看,很多果蔬企业负责人头脑中“市场准入”这根弦绷得很紧,对标准化的重视程度超过以往任何一届。蓬莱村里集葡萄种植公司农艺师梁成新告诉记者:“尽管企业种植规模不大,但制定的《葡萄种植规程》有厚厚两大本,几乎每个种植户都烂熟于心。”
不少果蔬企业已经开始在“市场准入”中受益。在果蔬会场推销苹果的海阳辛安镇南丁村支部书记宋树英告诉记者,近几年,不仅国际市场门槛在提高,北京、上海等国内城市也纷纷制定市场准入制度。从2000年开始,该村取得了无公害认证,注册了“南香丁里”商标,严格按绿色食品要求生产,市场优势日益明显。“苹果打进了上海的连锁超市,价格比邻村贵出一成多。”
有机食品,国际市场准入的制高点
“今年,全球有机食品市场销售额预计将达320亿美元。”
“我国有机食品出口额不到2亿美元,不足国际市场份额的1%。”
市场准入研讨会上,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主任肖兴基提供的几个简单数据,引起与会专家的极大关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晓霞随后指出,对去年成立的有机生产企业调查显示,目前全国70%的企业从有机认证中获得收入的增长,15%的企业销售更加顺畅,近40%的企业成本呈下降趋势。
“有机食品正凭借独特生产方式和高度安全性,受到国内外消费者青睐,站在了食品市场准入安全等级金字塔的塔尖。早发展,就会尽早抢占国际市场准入的制高点。”在本届果蔬会上,与会政府官员、业内专家和海内外客商在发展有机食品问题上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王晓霞提醒果蔬企业经营者和行业管理者,发展有机食品,必须保持清醒头脑,要在加强企业自律的基础上,先培育好国内重点市场,然后加强国内外比照研究,用理性的力量引导有机食品生产。 (李田)
来源:水母网 编辑:邱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