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河南省南阳市调研肉牛产业的一些国内知名畜牧专家呼吁,我国应加强本土肉牛品种优化选育,避免片面引进“洋品种”、盲目“洋化”,以致陷入肉牛品种“引进--退化--再引进--再退化”的怪圈。
农业部畜禽资源总站徐桂芳说,目前,我国活牛存栏量达1.3亿多头,约占世界总量的10%,其中黄牛9600万头。我国养牛产业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由役用向肉用转化,其主要特点是引进国外肉牛品种对国内牛进行改良。目前,我国肉牛总共有24个品种,其中20个为国外引进品种,在肉牛生产较发达地区,国内肉牛品种已基本消失,大部分变成了“改良牛”。
中国农业大学李胜利博士说,由于“重引种、轻选育”,我国种牛引进基本上是活体和胚胎的引进,这些牛不能繁殖后代,需要不停地进口,以致出现“引进--退化--再引进--再退化”现象。据了解,我国肉牛生产效率较低,目前年出栏率仅35%,一头肉牛平均胴体重量仅147公斤,远低于205公斤的世界平均水平。加拿大、美国等畜牧业发达国家一头肉牛的胴体重分别为339公斤和331公斤,一头肉牛相当于中国的2.3头。
中国农科院畜牧所研究员许尚忠说,中国有几千年的养牛史,其中黄牛的肉用价值非常高,还有许多优秀的地方乡土品种。但现在一说肉牛改良,就简单地拿外来品种选配当地母牛,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这样下去,有失去中国黄牛品种的危险。引进国外的、不能忘掉本土的,优化提纯本土品种和利用外来品种杂交运用都是品种改良。
许尚忠说,50年前,日本的和牛、韩国的韩牛都是役用牛,其生长速度、产肉率不及中国牛,在经过长期的品种改良后,和牛、韩牛都成为世界著名的优质肉牛品种。在日本市场上,和牛肉的价钱最高,一头和牛种牛可以卖到一辆小轿车的价钱。而我国的本土牛,至今没完成向肉牛的转化。农业部畜禽资源总站专家徐桂芳说,从我们的品种资源看,我国是可以培养出好的肉牛品种的。中国本土牛的特点是品种好、耐粗饲、抗逆性强。加强本土品种的开发选育,还可以促进我国肉牛品种资源的保护。今后,谁掌握了品种资源,谁就拥有了市场。我国的太湖猪是一个高产猪种,一头母猪可产仔15头。在上个世纪中期,美国一头母猪只能产7-8头仔猪。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送给美国两对太湖猪,美国专家利用转基因技术对当地猪进行改良,使一头母猪的产仔量提高到12-14头,仅此一项,年产值就增加1亿多美元。
许尚忠说,目前,牛肉的世界人均占有量为9.8公斤,而中国仅4.2公斤,全国年牛肉消费量为584万吨,占整个肉类消费的8.8%。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牛消费量还将上升,因此大力培育中国本土肉牛品种已为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