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县域经济 >> 内容阅读
淖毛湖:小镇声名扬南国
来源:种子网           2005年09月21日   阅读:

 
    天山网讯(记者周顺新)   淖毛湖不是湖,而是伊吾县的一个乡镇地名。它位于伊吾县东北角,距县城 

    72公里,距离哈密市240公里,面积8598平方公里,东北与蒙古国交界,国境线长达187公里;西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接壤。现区域内常住人口8000人,是伊吾县最大、最边远的一个乡镇,当地还驻有兵团农十三师淖毛湖农场。 

    淖毛湖,蒙语称“诺木托罗盖”,意为弯弓山,后来当地维吾尔族人沿袭蒙语称谓并简称为“诺木”。因此地远古时曾为一处湖泊,清末的文献中便写为“闹毛湖”,意为弯弓湖,上世纪30年代的文书中写作淖毛湖。 

    淖毛湖位于盆地中央,由于地势较低,四周地下水汇集在此,形成一片水积盆地,淖毛湖便成为戈壁瀚海中一块地肥水足的绿洲。这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日照时间3326小时,无霜期175天,属典型的温热干旱农业气候区。 

    从哈密市到淖毛湖,一路上要翻白雪皑皑的东天山,过乃楞格尔草原,穿绵延起伏的丘陵和戈壁。解放前,淖毛湖人要走一趟哈密,常常要走上三四天。 

    因为封闭,哈密回王统治时期,这里一直是流放犯人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的1959年,哈密专署公安处也一度在此地创办了劳改农场。 

    因为封闭,淖毛湖这个地名常被人们读错。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常把淖(nao)毛湖叫卓(zhuo)毛湖。有的甚至把淖读作刁(diao)。为此,有的媒体还特意就“淖”字的读音作了说明。 

    尽管藏在深闺人未识,但淖毛湖人走出盆地的步履却是那样的坚定。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依据当地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淖毛湖西坎儿村试种了几十亩哈密瓜,没成想,竟在当年中国丝绸之路首届哈密瓜节赛瓜会上一鸣惊人,夺得金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棉花、小麦等作物迅速从田野中消失,哈密瓜被当地人视作生活的依靠和脱贫致富的路径。 

    7月底,正是瓜乡流金淌蜜的时节,记者来到热浪扑面的淖毛湖。尽管距离头茬瓜的采摘还有半月之余,可所到之处,沟沟坎坎,遍地是瓜。无论田间地头还是茶余饭后,人们的谈资就一个主题:哈密瓜,就连空气中也流淌着哈密瓜的芳香。走进饭馆,随处可见操南方口音的客商,挂着新A、粤A、沪A牌照的汽车不时穿梭于乡间公路。 

    对于这种情景,淖毛湖镇镇长艾力克木·艾买提却不以为然:“年年如此,高潮还在后头。”他介绍说,淖毛湖绿洲独特的自然环境,成为无公害晚熟哈密瓜理想的生长之地,这里孕育出的哈密瓜味正、肉厚、汁多、爽口,含糖量在15—17度,且皮质硬、耐储运。每到瓜熟蒂落的时节,瓜商云集,二三十吨的大货车每天驶出100多辆。镇区流动人口可达5000余人,旅店家家爆满,就连一些种瓜大户家中也是“人满为患”。 

    按常规,哈密瓜一般7月成熟、8月底罢秧。而淖毛湖的哈密瓜一般8月15日左右才成熟,运到东南沿海地区,恰赶在中秋佳节前,正好错开了常规瓜的上市期,价格普遍上扬,成为瓜中之极品。“有些瓜才长到拳头大,整片瓜地就被瓜商一次性买断了。” 

    围绕哈密瓜产业,边远的淖毛湖镇上自发形成了一个常年拥有3000—5000人的劳务市场,当地人戏称“钓鱼台”。赶上坐瓜期,平时一个工一天30—40元,那几天猛涨到65元。 

    依托“有机农业”的发展,化肥、农药正渐渐远离一片片瓜地,取而代之的是羊粪、鸡粪等有机肥料的走俏。一立方米羊粪在当地最高能卖到60元,就连甘肃酒泉的生鸡粪也贩到了淖毛湖。瓜的品质在不断提升的同时,瓜产业也迅速做大做强。现全镇哈密瓜种植面积4.5万亩,每亩地可产商品瓜3吨,一亩瓜地最高收入达5400元。全镇每年外销商品瓜10万吨,其中95%都销到了东南沿海和东南亚国家,已成为全疆最大的晚熟哈密瓜生产基地。2004年全镇人均纯收入4300元,在哈密地区名列前茅。 

    哈密瓜使得淖毛湖蜚声中外。2000年当地晚熟瓜正式在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了“淖毛湖”牌商标。同年,该镇西坎儿村被认定为中国农业精品村。2001年,淖毛湖牌哈密瓜在世博会的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认定为名牌产品,同时被认定为新疆农业名牌产品;2002年又被认定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2004年,208亩瓜地获国家“有机哈密瓜”转换期认证,今年又有2000亩瓜地加入到“有机”试点中。 

    一过10月,伴随着哈密瓜销售季节的结束,瓜没了,人也散了,喧闹一时的淖毛湖又归于平静,静中的淖毛湖又开始孕育来年的新收获。
 
来源:新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