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净土、绿色无污染近年来已渐成我们追逐的时尚。青海的乳制品、羔羊肉,循化线椒、乐都紫皮蒜、西宁的花卉以及三绒、藏毯制品也都开始成为本地人甚至国内国际市场上人们耳熟能详的产品。
龙头企业带动力不断增强
突出“高原特色”,打响“青海”牌,青海农牧业生产在短短的几年中顺势而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对此,业内人士认为,主要是农牧业走上产业化经营之路。全省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领域逐步拓宽,产业链条不断拉长,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日趋增强,已成为农牧区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农牧业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和重要途径。
别小看一个小小不起眼的“洋芋”,产业化,使它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金蛋子”。青海威思顿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公司立足青海马铃薯优势资源,着力开发马铃薯加工项目。2004年公司收购马铃薯5万吨,增加农户收益2600万元,比种其它作物多收益750万元。他们认为,青海马铃薯产业发展将成为有希望、具竞争力的朝阳产业。
青海天露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模式也是打响“青海”牌的典范。高原无污染、纯天然绿色奶源,尤其500万头特色牦牛资源,极具感染力,是高原乳业走向全国的亮点。“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初具规模,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
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与农牧户的利益联接机制进一步完善,使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对此,省农牧厅产业处负责同志介绍,近三年来,全省有22家农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成为省级龙头企业,其中青海三绒集团、青海藏羊地毯集团、青海万元实业基地、青海青稞酒集团、青海三江集团、青海天露乳业有限公司六家企业跻身于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行列。已逐步形成了以青海绿草原、金源肉食品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牛羊肉加工企业;以青海雪舟三绒集团、青海藏羊地毯(集团)公司等为代表的绒、毛加工企业;以威思顿生物工程公司、祥源农副产品等为代表的马铃薯加工企业;以青海昶财粮油工贸有限公司、湟中弘大农产品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油菜加工业;以湟中对外贸易有限公司、青海源达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蚕豆出口经销企业;以青海天露乳业有限公司、青海雪峰乳业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牛奶加工企业;以青海卉源花卉有限公司、青海农发高科技园艺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花卉产业。同时,发展和培育了一批油料、蔬菜、牛羊肉、牛羊绒、马铃薯、花卉、中藏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工、流通企业群体,龙头企业辐射基地、带动农户、增加农牧民收入的能力初步显现。2004年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实现销售收入16.6亿元,发放工资1.12亿元,出口创汇1800万美元,直接和间接带动农户30万户。
与此同时,不少龙头企业和农户签订特色优势农畜产品生产收购合同,实行保护价或市场价收购,提供种子、化肥、技术和资金服务。
产业化经营日臻规模
在经营中,农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初具规模。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青海马铃薯协会、青海蚕豆协会、青海畜产品养殖加工协会、青海绿色食品协会、青海省奶牛协会、青海羊毛绒协会、青海省油菜籽营销协会、青海省苗木种植协会、青海花卉养殖协会等一批专业合作组织和一些营销经纪人脱颖而出,为农牧民发展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了农牧民的组织化水平。
也正是以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为载体,我省建设了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优势农畜产品生产基地,“青海”牌正在全面开花。全省初步形成了以互助、湟中、民和、乐都、大通县为主的马铃薯加工原料生产基地,订单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以湟中、互助、大通县为主的蚕豆出品基地,订单面积达到16万亩;以湟中、互助、大通、平安、贵南、门源为主的油菜基地,订单面积增长50万亩;以西宁市城西区、城北区为主的花卉基地,种植面积5000亩;以循化县为主的辣椒生产加工基地,订单面积增长1万亩。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我省还将进一步建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农产品基地;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群;创立一批名牌农产品;发展一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进入市场,基本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新格局。
从产业发展方向上,则是继续围绕油料、牛羊肉、牛羊绒、牛奶、马铃薯、花卉、豆类、蔬菜、中藏药等传统产业。
发展特色农牧业,青海的优势得天独厚,而产业化经营的推进更使我们坚定,“青海”牌,不仅是绿色、无污染的代名词,更是实力和品质的象征。 (子宜)
热点访谈:让特色农牧业风帆高扬———访省农牧厅厅长曹宏
农村牧区改革在首先解决温饱问题后,接着要主攻的方向是增产增收奔小康目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这样的目标,必然,扬长避短,找准优势,生产出有市场竞争力、能卖出好价钱的农畜产品,是良策之一。换而言之,特色农牧业及其产业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农牧民最终能从市场上赚得多少钱。那么,经过多年的致力发展,我省的特色农牧业成就如何?就这一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省农牧厅厅长曹宏。
据曹宏介绍,近几年来,在省上有关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下,我省各地根据当地不同的地理气候类型,打破单一的种粮布局, 因地制宜调整农牧业结构,全面发展农村牧区特色经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省已形成的以马铃薯、油菜、蔬菜、蚕豆为主的四大特色作物比重在总播种面积中占到63%。牛羊肉、生猪、鲜奶以及水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草食畜的母畜比例提高了约6个百分点,羊的出栏率明显增加。这些快速兴起的产业已逐步成为我省农牧业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并开始向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在发展特色农牧经济中,一些地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着力培育经济效益高、有竞争力的产业。互助土族自治县立足于脑山耕地面积大的实际,面向市场,大力发展优质油菜制种;地处湟水沿岸的乐都县,确立了“蔬菜立县”的战略,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已占到全省四成左右,全县蔬菜生产专业村发展到90个,有60多个蔬菜品种销往全国13个大城市,大蒜出口到韩国,韭菜远销到俄罗斯;湟中、湟源、平安、互助等县积极发展蚕豆生产,已成为全省主要的蚕豆出口生产基地。另外,这些县的豌豆、马铃薯生产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枸杞、沙棘、反季节蔬菜,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犊牛、羔羊以及整个牧区的牦牛、藏系羊等,也形成区域内各具优势的特色产业。
曹宏说,青海农牧业不是没有优势,关键是要用市场经济的眼光善于发现优势,开发优势,进而形成特色优势。关键是要立足当地实际,把资源优势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以获取最大的效益。青海独特的地貌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全省农牧业类型、耕作制度、生产布局、农产品以及牧草、畜种的分布与特点。比如油籽、豆类、薯类以及牛、羊等主要农畜品都具有喜温凉和耐寒的特点,过去我们总认为冷凉性气候是一种劣势,但是,换一种思维方式,从全国乃至世界大市场来看,“冷凉性”气候又是一种优势、一大特色。但他同时指出,长期以来,受生产和经营方式影响,我省许多农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商标意识淡薄,零散经营,未能形成规模,导致我省的农畜产品进入市场后有品无牌,缺乏竞争力,制约了农牧民收入的增长,今后要抓紧补好这一课。
他说,为进一步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实现种植业生产效益的持续稳定增长,“十一五”期间,我省将继续深化种植业结构调整,推进特色产业的发展,重点做强马铃薯、油菜、豆类、蔬菜四大支柱产业,培育种子、菊芋、花卉、中药材、食用菌、饲草等六个新兴产业。只要我们坚持面向市场,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发挥青海得天独厚的优势,再加上大力开发和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就能够变劣势为优势,变资源优势为市场优势,加快农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使农畜产品更好地适应市场,走向市场,加速农牧民增产增收奔小康步伐。实践有力地证明,适宜“冷凉性”气候的高原特色农牧业是具有很大潜力的,市场前景也是十分广阔的。 (沈农慕)
观察分析:农牧产业异彩纷呈
“十五”以来,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两减免三补贴”等惠农政策,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促进了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
蔬菜产业稳步发展
青海蔬菜生产作为一个产业发展起步比较晚,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后,蔬菜生产才迈出较大发展步伐,特别是“九五”以来,蔬菜生产作为“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发展成为在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油产业的一个新型产业,蔬菜生产格局已从过去生产大路菜为主转变为,露地蔬菜生产以大路菜为主兼作精细菜;设施蔬菜生产以精细菜为主兼作大路菜的新格局,生产的蔬菜品种日趋多样化,逐渐形成了20多个有一定规模的特色蔬菜生产基地,7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累计建成用于蔬菜生产的日光节能温室6.75万栋,面积4.53万亩。到2004年底,全省蔬菜播种面积达到37.65万亩,本地产蔬菜已占到全省年消费蔬菜总量的41.5%,2004年全省共有16.5万吨蔬菜出省销往国内外市场。蔬菜生产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2004年乐都县农民人均收入的25.9%来自蔬菜产业。
畜禽良种工程快速推进
从2002年至2005年,我省每年投入资金300余万元,通过补助方式,引进、推广良种畜3000头(只)、野血牦牛种公牛800头以上,良种牛细管冻精10万支,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畜种改良工作。为增强本省种畜繁育能力,从1998年开始,我省利用省财政资金,先后实施了“农区黄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项目”、“瘦肉型猪繁育体系建设项目”和“高原毛肉兼用半细毛羊品种巩固提高项目”、“青海省良种乳肉牛繁育基地建设项目”、“青海省良种肉羊繁育基地建设项目”等一批有带动作用的建设项目,投资规模近1000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力地带动了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通过良种工程的实施,现已基本形成了东部农区以城镇郊区和沿湟交通带为主的奶牛生产基地、互助平安乐都湟中城郊和川水地区为主的生猪生产基地、民和乐都平安大通为主的利用小尾寒羊生产商品肉羊的肉羊生产基地,环湖牧区以养殖青海高原毛肉兼用半细毛羊、青海高原牦牛为主同时积极开展肉毛兼用半细毛羊改良和牦牛复壮工作的良种产业带,柴达木地区以青海高原毛肉兼用半细毛羊和柴达木绒山羊为主的良种产业带,高寒牧区以开展牦牛复壮和藏羊本品种选育为主的高原牦牛藏羊生产基地。
畜牧业生产正逐步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
羔羊经济潜力巨大
这几年,首先突破瓶颈,并给我省低迷的畜牧业带来希望的是初具规模的羔羊经济。冬羔越冬后,当年秋末冬初就可出栏,平均胴体达14公斤,按市场收购价每公斤15元、羔羊皮每张30元,平均产值可达240元,扣除25%的育肥成本,每只出栏羔羊的净增值约180元,而一只4龄羊的净增值最多255元,4年出栏4只羔羊的总净增值却是720元。牧民们盘算着,出栏羔羊,划算!另外由于来年过冬的只有少数基础母畜、种畜,减少了冬季对草料棚圈的需求,也减轻了冬春脆弱期草场的压力。初春时的草场产草量低,但羔羊尚小,采食也少,待羔羊长大采食量增多时,草已长高,羊的长大与草的长高配套一致,对于长期存在的草畜矛盾也是个很好的解决途径。
目前,我省海北地区羔羊育肥出栏走在了全省前列。
业界动态:专业县渐成气候
乐都紫皮大蒜
自从紫皮大蒜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在乐都县实施以来,乐都紫皮大蒜的产量和品质不断得到提高。今年,乐都县大蒜种植面积达到2.03万亩,并喜获丰收,产量达32480吨。按每公斤1.8元计算,仅鲜蒜收入达5846万元。
贵德果品蔬菜
贵德县今年把引进推广优质高效果品和蔬菜作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工作,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温棚果品、蔬菜种植,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近年来,贵德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观光农业,依托无霜期短、作物生长期长、日光充足等独特的气候条件,采取政府投资和群众自筹相结合的办法,投资1100余万元,鼓励和引导群众修建了日光温棚2269座、1134亩,积极种植优质蔬菜,引进试种美国提子、优质核桃,获得了成功。
循化线辣椒
循化县将培植壮大线辣椒产业作为推进全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手段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以线椒提纯复壮技术为纽带,实施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种植,全县线椒总播种面积和单产创历史新高,平均亩产达到1500公斤以上。
湟中胡萝卜
近年来,湟中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大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县蔬菜等优势特色农作物种植比例达70%,其中胡萝卜种植达1.56万亩,目前胡萝卜种植呈现产销两旺的态势。
据了解,2005年全县蔬菜种植达4.55万亩,占全县播种面积的0.5%,其中胡萝卜种植达1.56万亩,占蔬菜的0.4%,预计亩产达4000公斤,亩收入2400元,总收入达3744万元。目前已有8家企业和营销大户在该县设点收购胡萝卜,日平均收购10万公斤,经过清洗、包装的胡萝卜已直接发往西安等地区。
柴达木枸杞“金果果”
柴达木枸杞园目前已发展成为省内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特色鲜明的后续产业基地。现种植枸杞6000亩,采果面积达到2000亩,可年产枸杞16万公斤。柴达木枸杞园计划在大力开拓枸杞干果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辟出枸杞多糖胶囊、枸杞鲜果、枸杞茶叶、枸杞饼干等衍生产业链条,让青海高原绿色无污染的天然“红果果”真正变成带动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金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