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吉林各直属库粳稻收购价在1800-1980元/吨,出库价集中在1840-2060元/吨;榆树直属库出库价格最低,为1760元/吨。安徽早籼稻收购价格集中在1400元/吨,中晚籼稻出库价格集中在1300-1400元/吨,粳稻出库价集中在1900元/吨;江西各地早稻收购价集中在1400-1440元/吨;湖北各地早籼稻集中收购价在1400-1460元/吨;四川中晚籼稻集中收购价在1500元/吨,陈中晚籼稻出库价在1460元/吨左右;广西早稻收购价在1420元/吨左右,最高收购价在1540元/吨,最低收购价1360元/吨。
上中旬,国内籼稻米市场整体平稳,早稻收购工作仍在进行,收购数量减少价格小幅回落。四川东南部、湖北中部新产中籼稻已开始零星上市,收购主体主要是个体经销商和私营米厂。由于国家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执行,收购价格折合标准水分均达到0.72元/斤以上。同时预计会带动处于低位的陈籼稻价格小幅回升。
上中旬,国内粳米消费稳中趋旺,大米加工企业对粳稻的需求逐渐增加。双节期间粳稻米购销正在出现一个小高峰。目前长江三角洲市场主要依赖江苏地区提供的粳稻米。原因是安徽粳稻消耗已尽,东北大米与江苏粳米由于价格差异不大以及运费成本增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北米南调的流通并不理想。因此在新产粳米上市之前,整个粳稻米市场走势继续强劲。
当前国内稻米市场保持相对平稳,市场成交有所趋活,价格总体平稳,局部略有涨跌。表现在:一方面是东北地区粳米价格保持坚挺,主要是货源紧张,出库价保持坚挺;二方面是节前采购进货和节日消费需求拉动,购销有所活跃;三方面是台风影响治海运输,同时汽运费增加导致大米成本运费增加;四方面是农资价格上涨,提升了种粮成本;五方面是最低保护价收购预案启动后,储备收购保持平稳状态;六方面是启动最低收购价格的地区和政策性收购价格基本维持在1400元/吨以上,而其他地区和其他主体收购价格比政策性收购价格略低40元/吨左右。
当前市场关注的焦点开始集中在中晚稻和粳稻。
一方面,早稻继续丰收,供给充足,同时,中晚稻开始和即将上市,新增供给压力较大,市场价格上涨有阻力。据有关部门统计,预计2005年国内稻谷播种面积将达到4.5亿亩,预计2005年稻谷产量将达到1.84亿吨,比2004年的面积4.35亿亩、产量1.78亿吨均有较大幅度增加。据最近有关信息显示, 由于面积增加,收割期天气较好,因此今年早稻仍是丰收年,虽然预计早稻总产量为3180万吨,比上年减产40多万吨,下降1.3%,但这是在上年大幅增产的的基础上的略微减产,总体来说仍然是丰收年,且今年早稻品质明显提高。减产的原因主要是沿海地区遭遇台风暴雨袭击。其中广东减产49万吨、海南减产24万吨、福建和浙江分别减产15万吨和7.6万吨。其他早稻产区产量增加,其中江西增产28万吨、湖南增产18万吨、安徽和湖北均增产8万吨以上。
预计今年中晚稻产量将有可能再创新高,在早中晚稻全面丰收的情况下,今年稻谷供给能力明显提高,而需求则有所减弱,因此中晚稻供需平衡余,制约价格上涨。
二方面,粳稻米市场需求强劲,市场价格上涨有动力。我国粳稻米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黄淮河一带,吉林、黑龙江、辽宁和江苏、安徽等是主要产区。粳稻米生产相对集中,而需求已由过去在北方消费转而全国性消费,虽然新粮上市,但供给集中,消费分散,供求不平衡,且东北粳稻米面临较大的运输压力。因此,受供求不平衡和运输因素影响,粳稻米价格走势将比较坚挺。
三方面,中晚稻最低收购价预案出台,市场价格受到支撑。目前,国内中晚稻最低收购预案已经出台,各地正在部署中晚稻收购。与早籼稻市场不同,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格预案是在收购前期制定,不存在市场收购价格“低开”现象,底部空间已经被锁定。根据规定,中晚籼稻主产区市场最低收购价格为0.72元/斤,粳稻市场最低收购价格为0.75元/斤。政策的托市效应,使得后期中晚稻市场基础价提高,有利于市场行情走强。但是中晚稻特别是晚稻不适合储存,加上早稻收购量较大,国家收储的数量将不如早中稻,收购拉动力相对减弱,如此将影响晚稻收购价格的上涨。
四方面,中晚稻既是市场消费的主要品种,也是市场各方主体收购的主要品种,因此市场收购将有所加强,但由于农民对晚稻出售量相对弱于早稻,而且不那么集中,因此,晚稻上市量将相对分散,而收购短期相对较集中,有利于保持中晚稻价格的平稳,但也因为收购的拉动力不强,使得中晚稻需求有所减弱,价格上涨动力也不强。
五方面,由于今年粮食是在大幅增产的基础上继续增产,特别是作为口粮的小麦和稻米增产幅度较为明显,虽然粮食产需还存在缺口,但在供给形势好转的情况下,市场需求趋于弱化,除储备外,贸易、消费特别是市场购销心理和行为等对市场的影响较为明显,消费量、采购进货量和存量都趋于正常偏少,因此促使粮食供需大体平衡。
预计中晚稻上市前后稻米价格总体以平稳为主,但早稻可能会有所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