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村位于泾河南岸北蟒塬上,地势平坦,属宝鸡峡灌区末端。全村共有3000余人,耕地面积4900余亩,除有80亩杂果园外,其余耕地以粮食种植为主,是该县典型的种粮大村。长期增产不增收的矛盾十分突出,严重影响农民种粮的生产积极性。
自2003年10月中下旬,粮食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粮食问题再次成为政府重视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税免粮补农民赞
为了确保粮食生产,2004年中央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粮食生产的惠农政策,对农民种粮直接补贴,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据东风村调查,全村农户都知道从今年起免征农业税,80%以上的劳动力都了解取消特产税,增加了其它补贴。政策深入人心,群众打心里高兴,群众都说政策好。村上一位80多岁的徐振明老人高兴地说:“人老几辈子种地,没见过不交皇粮国税,国家还给补钱,真是奇事,不种地再干啥”。
效益增加粮农勤
党的惠农政策使粮食增产,效益增加,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生产积极性。首先,种粮效益明显回升。据调查,东风村15户农民2004年种植小麦平均每亩纯收益达到342元,比2003年增加240元。2005年小麦因产量减产,售价下降,每亩纯收益仍达到287元。2004年种植玉米平均每亩纯收益292元,比2003年增加65元。其次,耕地的吸引力明显增强。近几年,粮食价格持续回升走高,党的惠农政策又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热情,转包出去的土地又重新收回种粮的情况居多。据调查,该村转包土地约有40余户、200余亩,目前都已全部收回。5组村民张治中在县上经商,把6亩地收回后,自己种小麦,今年夏季收获亩产达到480多公斤。另外,该村的塬边坡地河滩地,过去闲置撂荒的多,如今都派上了用场,据统计有400余亩,全都种上了粮食和其它作物。
投资生产优势显
东风村群众十分重视粮食生产,也舍得投资。因此,村上大部分灌溉设施完好,毁坏的也能及时维修恢复,村上灌溉斗渠全部畅通,配套有机井12眼,拥有各种农业机械28台。另外,在生产投资方面,多数农民在施足化肥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农家肥使用。据统计,全村已有80余户购买了鸡粪,准备在秋播时使用。3组村民陈玉良种了5.9亩地,已购买了2车鸡粪;5组村民胡形彩2亩地买了2袋尿素,拉了500公斤鸡粪。在东风村见不到因水价高而不愿浇地的,化肥价高而不愿施肥的,因此,目前该村玉米长势喜人,一派丰收景象。
农资涨价影响收入
今年春耕开始,农资价格大幅度上涨,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好处被涨价吞没了。从去年4月农资价格开始陆续上涨,尿素价格由原来的1600元/吨上升到1950元/吨,目前尿素售价每袋已达到95元至100元之间。磷肥由原来的350元/吨上升到570元/吨。东风村5组种粮大户李迎民说,取消农业税,一亩地一季受益34.5元,粮食直补亩均受益6.1元,这样政策性增收亩均40.6元。可是同比化肥投入增长24元/亩,水费上涨10元/亩,实际亩均仅得实惠6.6元/亩,政策性增收约有80%多被农资涨价所抵消。从种地成本看,每亩地的籽种、化肥、农药、灌溉等施用量基本不变,差别很小,增加的费用主要是受价格因素所致,农民因粮价上升和产量增加的增收部分,显然被涨价因素所侵占。
粮农的企盼
一是企盼党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保持不变,特别是粮食直补政策长期坚持下去,完善补贴方式,及时发到农户手中,对于良种补贴,群众建议能制作土地面积卡,按卡或种植面积补贴到户。二是企盼进一步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遏制农资价格上涨,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合理控制农资价格,积极探索建立农资直接补贴机制,把对生产流通领域的补贴优惠政策等,逐步转变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三是企盼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解决水源等问题,提高水费的透明度,让现有水利设施发挥效益,减少干旱给农业带来的损失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刘选权 记者:王西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