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政策动向 >> 内容阅读
关注农业 关心农村 关爱农民
来源:种子网           2005年09月16日   阅读:


 
     “三农”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十分关注的问题,真心关注农业,真正关心农村,真切关爱农民,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几年,《莱芜日报》围绕这一重大报道主题,一直在不断尝试和创新。在继前两年以“记者下基层”和“三农采风”对“三农”问题进行报道后,今年5月,本报针对农村税费改革,特别是我市取消农业税后的新形势再次重拳出击,利用4个月的时间,强力推出了《聚焦三农》系列报道。 
 
    《聚焦三农》系列报道,共分5个专题,分别是:大家谈、汇河纪行、典型报道、记者手记、社会关注。从5月开始到9月结束,历时4个多月。整个报道活动由两个采访组完成,所采写的稿件均发表在一版显要位置,共发表稿件60余篇。 

    这次《聚焦三农》稿件,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所创新;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有所突破。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积极挖掘和报道农村税费改革后镇村化解“三农”问题的有益尝试。农村税费改革后,如何让农民更快地富起来,报道始终围绕这一重大主题展开。为使报道内容更有针对性,活动开始前,报社组织两个采访组的记者,认真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学习了市委年初的“一号文件”,了解市情,吃透精神。围绕贯彻落实“一号文件”精神,两路记者先深入到各个乡镇,了解各乡镇的“三农”特点以及亟待要解决的问题。在心中装了大量的基本素材后,有针对性地走到田间地头,向农民了解意见和要求。通过依靠“两头”,报道组找准了报道“三农”的“定盘星”,从而写出了生动鲜活的稿件。围绕“干什么、怎么干”,记者采写了《南嵬石村“嫁”给了金来公司》、《“西瓜书记”带出“西瓜村”》等不少稿件,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在《典型报道》这个系列里,报道组不惜笔墨隆重推出了莱城区寨里镇卞官庄村这个典型。围绕该村如何破解新形势下“三农”问题,连续刊发了《为什么能一呼百应》、《小推车推来28家企业》、《团结和谐文明村》三篇重头报道,并采写了四篇作者手记,全面阐述了卞官庄村新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路子、新做法,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带着感情去写。记者深入基层,“零距离”和农民朋友接触,有感而发,有真情实感。在采写《养鸡的学问》一稿时,作者冒着酷暑与主人公在鸡棚旁一起推心置腹,了解到了养鸡大户的乐与忧。 

    报道从关注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说出了农民的心里话,传达了农民兄弟的心声,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第一采访组在茶业口镇采访时发现,茶业口的花椒产量占全市的五分之三左右,并且质量上乘,但我市的花椒集散地却不在茶业口,销售起来很不方便。为此,记者采写了《好种不如好销》一稿,客观地分析了存在这种局面的原因。此稿发出后,很多栽花椒的农民说:“这话说到了我们的心坎上了。” 

    三、在求新求活上有所突破。“坐着车子转一转,找个领导谈一谈,弄些材料翻一翻”。这是读者对当今一些记者采访作风的概括。这次采访报道,记者没有停留在文件上和领导谈话上,而是实实在在地深入到老百姓中间,探索、观察、把握现状,把老旧题材“激”出新意来。这个专栏《聚焦三农·汇河纪行》,就是以沿汇河的6个乡镇为载体,客观地报道“三农”问题。在采访中,记者们走村串户,听农民讲,看农家变化,找村干部聊天,一改过去“听汇报、看资料、稿成了”的作风,很多语言都是“原汁原味”。不看内容,光看题目,就让人感到耳目一新。比如《“养鱼不如养水”》、《雪野招商有“洁癖” 工业企业进“后宫”》、《从卖“山头”到卖“生态”》、《从“花钱送”到“争着种”》、《“‘搂钱筢子’多了几根齿”》等等。  

    此次报道5个专题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报道不断向纵深延伸,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参与这次报道的记者在采访中收获匪浅,得到磨练,锻炼了记者队伍。由此我们也深深体会到,越具贴近性,越有亲和力的报道,越能受到读者的欢迎。 

来源:莱芜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