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县域经济 >> 内容阅读
合阳县积极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调查
来源:种子网           2005年09月15日   阅读: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中的主导作用,始终是合阳县委致力于加强农村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去年以来,该县结合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旗帜工程”等主题党建活动,通过建“双强”干部队伍领富、“设岗定责”让党员能人带富、建立“支部+协会”促富等方式,积极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培养”锻造“双强”领头雁

  合阳县委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着突出矛盾:一方面,广大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愿望十分迫切,却苦于没有致富项目,没有致富技术,没人带领闯市场;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的村干部,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工作能力等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他们自已没有富,更没有能力帮群众致富,农村基层干部中普遍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跑田头的多,跑市场的少;守摊子的多,创业型的少,管家型的多,服务型的少。基于此,合阳县委把建设一支“双强”型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作为当前农村党建工作的重点,决定用两年时间,在全县培养100名“双强”型村干部,1000名“双强”型村级后备干部。组织部下发了《关于建设“双强”型农村干部队伍的意见》,各乡镇党委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摸清村级干部队伍现状,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双强”型农村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同时,指导村党支部因人而宜,确定培养对象,提出培养意见,明确培养措施。

  具体工作中,他们坚持“四人培养”,即把致富能手培养发展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双强”党员培养成村干部,把“双强”党员干部培养成村党支部书记人选。马家庄乡富礼坊村党支部书记车有辙,是该县着力培养的“双强”型村干部。他自任村支书以来,始终以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为己任,用三年时间完成了自来水入户、低压电网改造、巷道硬化、村教学楼建设、农业节水灌溉等五大基础工程,积极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全村形成了优果、养殖、农产品加工、刺绣、劳务输出为主的产业布局。2004年全村农业总产值达600万元,人均纯收入3139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三年年增加400元。像富礼坊村这样在“双强”干部带领下富裕起来的村庄,在该县还为数不少。在“双强”村干部的示范带领下,农民群众普遍增强了盼富、敢富的发展意识,学到了能富、会富的致富本领。目前,全县已培养“双强”型村干部60余名,确定“双强”型村干部培养对象706名。

  “设岗定责”让党员能人走上前台

  农村无职务党员发挥作用难是近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一个难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与一些党员素质能力不高有关系,但另一方面,往往使一些能人党员只埋头于自己致富,没有发挥示范作用的平台。针对这一情况,合阳县在农村无职务党员中开展了“量才分类、设岗定责”活动,把党员能人推上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前台。他们把农村党员分成参政议政组、政策宣传组、经济发展组、民事调解组、治安联防组、信息收集组、青少年教育等七个组,通过农村无职务党员自我认岗、支部定岗、公示明岗、引导履岗、考核评岗5个程序,使每个党员各自承担相应的任务和责任,积极投身于村级各项事业中。同家庄镇段庄村党员白茂虎养猪百余头,年收入3万元。在“设岗定责”活动中,他被分在了经济发展组,村党支部以他的猪场示范,把养猪专业作为全村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白茂虎毫不吝惜地把多年的养殖技术传授给群众,并负责为群众销售,带动全村发展养猪专业户50余户,年出栏4000余头,人均创收500余元,该村成为全县有名的养猪大村。如今,该县已有4500名农村无职务党员根据个人特长,确定了发挥自身作用的岗位。

  “支部+协会”富了农家人

  防虏寨乡解庄村是合阳县最早靠“支部+协会”让村民走上致富路的村庄。2002年村党支部把发展玉米制种作为群众发家致富的新兴产业,成立了村玉米制种协会,当年全村玉米制种面积800亩,收入60万元。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村上每年玉米制种面积都稳定在1500亩左右,年收入100多万元。村民孙思明一说到玉米制种,总是滔滔不绝:“靠制种挣钱稳当,我们只管种好玉米,管理、技术、销售全由村制种协会包办,制种玉米每亩比普通玉米多收入400-500元,都是村党支部为我们指了一条致富路”。

  合阳县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在破解农民增收难题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党建理念,积极探索农村党建新模式,通过“支部+协会”的方式,把党支部的组织引导、政策引导、发动群众等方面的优势与专业协会具有的技术、信息、市场、资金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找到了农村党建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目前,该县乡村两级党组织共建各类专业协会175个,覆盖了全县50%以上的行政村,协会会员达4520人。“支部+协会”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来源:陕西日报 记者:王忠杰 通讯员: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