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安徽农业的独步舞:农技创新缺少和者
来源:种子网           2005年10月31日   阅读:

中国经济时报   地方产业聚焦本报记者 王永群   “安徽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强省。”日前在合肥召开的由全国农科院院长参加的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领导工作委员会上,安徽省委副书记王明方直言了安徽农业的现状。   “农科院理应担起农业科技创新的重担。”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刘平在会后接 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农科院回归:确立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根据中央1号文件,今年4月,由农业部、科技部等部委共同组成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工作小组正式启动。由联合小组共同制定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在3至5年内,以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为主体,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在东北、黄淮海、长江中游、长江下游、华南、西南、黄土高原、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青藏高原以及西北绿洲等10大农业自然生态区域,以区内优势农业科研机构为依托组建10个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同时,根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建设与发展,以科研实力较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省市级农业科研机构为主,建成50个左右农业综合试验站和300个左右农业专业试验站。到2010年前后,形成既布局结构合理、主攻方向明确,又适应农业自身发展规律和基本特点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在安徽,主要由我院来承担国家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的对接工作。”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胡宝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十五’以来,安徽农科院从项目研发到技术服务,为三农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特别是针对如何充分发挥现有的科技优势,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市场化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王明方说。   长期以来,由于多头管理和竞争性项目的存在,各省农委、农科院、财政、发改委等部门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之内跑马圈地成立了优质农业示范基地,从资源上讲,分散管理、效率不高;从项目的主体来看,非农系统的优质农业基地项目虽然在资金上处于相对优势,但在技术上明显先天不足。在安徽,那些各自为政、遍地开花的项目更是如此,都是亮点反而没有了亮点。   “所以在源头上需要明确到底谁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刘平说。   “安徽地处江淮,气候的多样性决定了安徽农业生产的内容极为丰富,同时,由于地域分异明显,安徽农业生产的布局也呈零星、分散状态,物种虽然丰富但区域优势不突出,缺乏像河南小麦那样的强优势作物和产业,同时也使得安徽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布局中处于不利地位。”胡宝成说。   “然而,安徽农业的重要基础地位、生态条件特点和巨大的农业科技需求,又决定了安徽在融入国家农业科技体系的同时,必须创建自己强大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围绕本省科技需求、根据本省条件特点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胡宝成说。   安徽省提出的发展目标之一就是把农业大省建成农业强省。实现这一目标,根本上要靠科技。农业科技研究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安徽农业条件和技术需求在各个区域中往往不具典型性和主流性,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选题不能全面顾及安徽农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其研究成果也未必很适用,一些特色农产品的技术研究更是其他地方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发挥自身科技资源存量作用,满足本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建立起自己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集人力、科技资源优势的农科院扛起创新的大旗虽任重道远,但众望所归。   农技领舞:有多少和者可以期待   “‘十一五’期间,农业不靠科技不行,但是光靠科技也不行。农业科研成果普及化、产业化、商品化,最终转化为生产力,并从流通领域实现其价值,中间过程是一条很长的链条,没有配套投入和良好的市场环境,以下任何一个结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其最终结果。”刘平说。   首先,在项目上,目前农业科研项目的投入遵循了招标模式,从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梯队培养方面来看,由于农产品研发生命周期长的特殊个性,一次性投入远没有分批、长期、稳定支持效果好。   其次,现有的农技推广体系已处于网破人散、缺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尴尬境地,而全国现有的农业科研单位1100多个,科研技术人员近5万人,用5万人对8亿农民,显然不可能有效传达科研信息。   再次,在农业推广体系模式的选择上,原有的以科研院所为主体的推广体系已慢慢向多元化的体系转变,但由于信息不对称,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和公司+农户型的模式在运营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构建一个多层次、复合型、适用型的推广体系迫在眉睫。   安徽是农业大省,大而不强制约了其经济和社会发展,构建一个“集聚资源,优化配置;布局合理,结构科学;任务明确,特色鲜明;协调有序,资源共享;机制创新,保障有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无疑将会为安徽崛起奠定稳固的根基。对农业来说,好的科研成果只是其一,好的成果还要及时地达到农户,真正惠农应该是好的成果规模化、产业化,而在后者中,曾受惠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安徽现有土地家庭分散耕作方式其规模化程度远远低于国内其他地区,同时龙头加工企业的匮乏也让好的成果没创造出应有的价值。   在一个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里,同其他体系一样,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这个工程里,不同部门所起的作用都是在某一个具体的环节上,不同领域发挥的作用可能不大,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是不可替代的。   对安徽这样的农业大省来说,不但要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设计农业改革的制度和政策,明确各个部门在这个工程中的主体地位,还要建立一个让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人在一种正常、常规的方式下,打破部门局限,互相对话,最后汲取合理的经验,使之变成农业综合工程中的合理元素。